2025 June-Mid Memo | 自給自足的烏托邦

自言自語,胡言戀語

初中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會讓我們維護一個周記本,把自己想記錄的事情寫在上面。他還允許我們摺起來比較私人的頁碼,這樣他收上去的時候就不會看那些東西。雖然聽起來很奇怪,但這是鍛煉我們寫作的好方法。在初一學期末的一首歌中,他也消失在了木棉花書的禮堂裏。

我從高中一年開始寫日記,一直記錄了有四年。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簡短的一句話,要不英文要不中文,偶爾有幾句中二的日文摘抄。儅我回頭看向那些日記的時候,什麽也都回憶不起來了。我更像是在做家務一樣機械地敲下沒有靈魂的文字,虛度著自己的光陰。

語言是强大的。在人們相隔千里的時候,文字可以傳達想法,溝通思想。從一個人所説的話,寫下的文字中,你也可以簡要分析每一個人的爲人處事。

高中的時候,我不顧朋友們的反對選了 AL Language 這門課。當時我們學到了 Halliday’s Functional Theory。這個理論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語言會隨著語境(Context)有所變化。我們可以簡單分爲 Ideational, Interpersonal 和 Textual 這三種 Context。雖然我也很想詳細介紹一下這些分類,但是最後我在這門課上栽了大跟頭,最後被 SCIE 的詛咒困在了距離奧黑爾機場三小時的距離的玉米地裏面。

在不同場合,人往往可以展現出不同的人格,如同狡猾的變色龍一樣。往往與自己朋友聊天和發部落格,社交媒體的時候,或者跟自己導師聊天,交學術報告的時候,用到的詞匯和語句往往是大相徑庭。

有時我也會爲自己的割裂程度感到震驚。不只是時間上的跨度,似乎連場合上的跨度也令人難以置信。如果你們有在現實生活中見到我,就知道我是個很煩人很羅嗦的小個子家夥。這可不是什麽好事。所以我在朋友圈上盡力隱藏我的痕跡,在社交場合有意控制我的言論。我時常會看自己以前發過的文字 - 令人嘔吐都是不及的説辭。但在朋友面前,我還是那個吵吵鬧鬧,愛整活,沒有長大的那個小鬼。

後來,我變得越來越不會維持人際關係了。因爲自己的懦弱一次次錯失深度交流的機會,再因爲自己的無能和過錯傷害到跟自己友好的人,最後分道揚鑣。我開始畏手畏脚,失去了自己過往的自信,連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做不到了。

我認爲回到美國對我有極大的象徵性意義。我在中國長大,但我認爲我需要一個新的開始。我認爲過往我的人格完全是殘缺的,但現在開始彌補也不晚。就算我完全否定過去的自己,他們都是我成長路途的一部分。

現在的我似乎是過往所有的我的碎片拼凑起來的鳥型機器人。就算是機器人,也還是能重裝系統去安裝社交模塊的。那麽還是請多指教了。我要找幾個很糟糕的冷笑話去。

波士頓的夏天

Boston

在從機場離開的 Taxi 上,我告訴司機我是第一次來波士頓。這位優雅的黑人看著我,深情地問道“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?”

事實上,這並不是我第一次來波士頓,但連我自己都不太記得這裏是什麽樣了。上次來這還是小學參加一個什麽比賽。

波士頓給人的感覺跟三藩,休斯頓,香檳又都完全不一樣了。這是個很有歷史特色的地區,有很多名校駐扎此地。在現在的政治背景下,這實在是有一種反差的搞笑。但是這裏的物價實在是太貴了。出門買點果汁,看一下價格后還是喝自己的血比較好啦。

來這主要是爲了旅游的,沿途在一家醫院實習一下。雖然沒有工資,但也是不錯的學習機會。可以做一些圖像分析的工作,還蠻適合我的。

室友有事出門,自己一個人住在 Apartment 果然還是很舒服的。那麽暑假也是學習幹活的好時機!要把自己的身體練的稍微好一點才可以。


2025 June-Mid Memo | 自給自足的烏托邦
https://vinceli2401.github.io/2025/06/19/2025-06-19-Memo/
Author
Vince Li
Posted on
June 19, 2025
Licensed under